城关区持续升级社区惠民保供体系

2024-03-14 11:18

甘肃食品商业广场内,工人正在运送货物。

家门口的菜市场、便利店,不远处的城关书房……这些都是城关区以供应链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强生活必需品保供体系建设的一个个具体载体,这些近在咫尺的生活载体给居民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和幸福,也让城关区打造精品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目标成为现实。如何让这些供应链更畅通完善?不同的部门又承担着怎样的工作?近日,记者走进城关区部分市场和相关部门,就该区升级惠民保供体系进行了走访。

流通保供体系升级

食品类物资保供品质更高、时间最优

上午时分,位于城关区焦家湾附近的甘肃食品商业广场正是一天里最忙碌的时候:一辆辆推车将一箱箱发往全国各地的冷冻食品运上冷链物流车,搬卸工人们干劲十足。市场管理人员自豪地告诉记者,自从市场升级改造以后,这里的物流最多24小时就可以到达省内的任何地方,今天装车的这些食品,明天一大早便会出现在嘉峪关、酒泉、西宁等地市民的餐桌上,省外的运送效率相比以前也有了很大提升,省内市内更是不在话下。

“市场强大的生活必需品流通保供体系升级要从四个方面说起。”甘肃省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常生荣告诉记者,2023年该市场根据市区两级商务局的安排,新增冷库的库容达到了1800吨;市场对现有的10万吨冷库的制冷系统进行第二次改造升级;新增的冷链车辆,冷库托盘,叉车等冷链物流附属设施也增加了效率;市场对老冷库温度检测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升级,迈进了人工向自动化转变的时代。

“我们通过这一系列的升级,最终的目的就是加强全区乃至全市的保供能力,使食品类的物资保供的品质更高、时间最优,满足广大群众对食品的需求。”常生荣充满信心地说道。

社区十五分钟生活便民圈

细化各类生活保障再升级

如果说大型保供场所建设是保供体系的“心脏”,那么配送到居民手中的流通体系则是“毛细血管”,只有“毛细血管”畅通才能最终惠民生。

城关区张掖路街道陇西路社区是城市中心社区,依托周边繁华的商业业态,陇西路社区积极整合打造精品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将辖区超市纳入基层配送体系,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优质商业服务。

陇西路社区工作人员廖磊介绍,通过精品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他们把一些服务业态纳入其中,让群众可以更好、更快享受基本生活服务。特别是一些出门不太方便的群众,通过精品一刻钟的配送可以实现服务上门,切实解决了生活中的不便。

不仅仅在这个社区,在城关区的更多社区居民们正“身临其境”地感受着这样的变化。家住静宁路水岸茗苑小区的退休职工祁英,于2017年搬家到山字石社区。7年时间过去了,给她印象最深的是,社区变化真大。近年来,山字石社区不断完善社区公共生活服务设施,围绕居民15分钟生活便民圈,布局了大型商场、菜市场、智慧书屋,同时不断完善公园设施,打造方便市民的公共生活设施体系。如今,山字石社区“15分钟生活圈”内分布有公园2个、大小商场市场超过10个、学校超过10所。

为了让居民切实感受到社区“15分钟生活圈”的便捷与幸福,在城关区的多个街道社区,都有一份《15分钟生活圈》指引图,不仅给居民出行和生活带来方便,也为政府部门了解民情所需、进行合理化设置提供了参考。如哪个小区附近广场少,哪个小区距离社区服务中心较远等。指引图以图文表等形式,将社区辖区的综合文化站、医疗机构、便民服务点、停车场等场所的名称、所处位置都列入其中,让居民的“一刻钟生活圈”更加便利,真正成为居民生活的理想圈、幸福圈。

缺什么补什么

便民生活圈将越来越完善

城关区商务局市场体系建设科科长王玉成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2023年城关区确定了4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社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紧紧围绕“一店一早、一菜一修、一老一小”开展工作,对生活圈缺失的商业业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引导商家和企业入驻小区,丰富商业业态,方便群众生活。2023年新增便利连锁店20家,新增早餐点40个,新增小修小补20家,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关书房10家。同时,为推动家政服务业促消费惠民生,依托家政进社区工作,25个街道设立50个家政服务网点。

截至去年年底,40个试点社区有12个社区达到基本保障类生活圈建设标准,28个社区达到品质提升类生活圈建设标准,让居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便捷的生活服务圈。

在试点的基础上,2024年,城关区再次确定了45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社区,重点围绕“优布局、补短板、惠民生、建平台”等方面任务,将项目建设与民生保障相融合,将线上平台与线下实体相融合,将网点提升与扩大消费相融合,将社区管理与部门职能相融合,将居民需求与生活场景相融合,持续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颜 娜 见习记者 杨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