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最优“新区服务”品牌赋能强省会

2024-01-23 17:55

信息兰州网消息 1月19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转作风优化营商环境 抓项目增强发展动力”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兰州新区专场,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杨军出席发布会并介绍有关情况。

据了解,2023年,新区紧扣国家赋予的“极、地、台、区”战略定位,坚持对标标杆、争创一流,坚持先行先试、改革创新,推出30个方面230条改革举措,聚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营商成本最低、服务水平最优的“新区服务”品牌,为强省会行动积蓄动能。2023年,预计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8%,全社会用电量增长67.1%。

抓改革优服务

做优发展“软实力”

新区坚持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先导工程”,大幅压减管理层级、调整优化机构设置,“大部制、大服务、扁平化”的管理架构顺畅高效运行。务实发挥“全员岗位聘用、全员绩效考核、全员绩效工资”指挥棒作用,绩效考核与干部收入分配、职务升降等“六挂钩”,干部职工深化改革创新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持续激发,保持良好势头。

把服务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主要目标”,紧扣企业运营和项目建设关键环节,着力优化流程、压减时限、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大力推行“保姆式、专班制、全流程、系统化”招商引资服务模式,全面深化“蓝图管控+区域评估+标准地+信用承诺制”4.0审批改革,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不到国家要求的1/3。在全省率先实行“证照分离”“承诺制”等改革,企业开办实现“一环节、半小时、零费用”,2023年新设经营主体增长47%。

把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作为营商环境建设的“关键一招”,推行全要素、全周期奖扶政策“免申即享”“不来即享”,率先实施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实现“拿地即开工”“交地即发证”,全面降低水、电、气、暖、社保、税费等要素成本,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下降20%以上。深化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建立绿色金融“1+N”政策体系,“绿金通”平台服务企业用户超万家,实现融资290亿元,“丝路碳票交易+碳资产抵质押+绿色保险”融资模式全国推广。

把法治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最强保障”,紧扣中小微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劳动力市场监管、商业纠纷化解、涉企案件诉讼审理、企业破产案件办理等重点领域,全面推行柔性监管和柔性执法,慎用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率先推行“两轻一免”,推动涉企纠纷案件快立、快审、快执,建立多元解纷机制,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最大化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抓项目扩投资

牵牢发展“牛鼻子”

新区通过深入实施“项目建设大提速”行动,瞄准重大基建、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领域,突出转型创新提速、产业集群提能、基础设施提质,精心筛选一批打基础、增后劲、利长远的好项目,谋划储备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375个,总投资超2200亿元;聚焦强省会行动,谋划重点项目总投资达5620亿元,为强省会提供项目支撑。

紧扣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发展规划、投资导向和产业政策,加强常态化汇报对接,中川北货站13、14线铁路工程等4个项目取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全年争取中央和省级各类资金25亿元。成立常驻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招商专班,高频对接产业龙头、产品龙头、技术龙头企业,新引进东方希望、大陆希望、耀望化工等产业项目251个、总投资471亿元,其中“三个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投资项目12个,实现省外项目到位资金342亿元、增长25%。

坚持“一手抓存量、一手抓增量”,实行“三级包抓责任制”,采取“周调度、月考核、季通报”“线上技术+”“线下实地看”方式精准调度,机场三期、机场环线铁路、移民安置、西北应急救援中心等重大项目快速推进,2023年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1亿元。

抓实体兴产业

夯实发展“硬支撑”

新区聚焦“经济新区、产业新区、制造新区、创新新区”定位,坚持以专业化园区建设提升产业承载力、以集群化产业链条培育提升产业竞争力、以创新要素集聚提升产业发展支撑力,全力打造全省实体经济发展新高地。先后高标准规划并快速建设150平方公里绿色化工、100平方公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大数据等专业化产业园区,坚持基础先行,大力推行“管委会+公司”开发运营模式,全方位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和生产要素供给,园区承载能力持续增强。

目前,化工园区落地项目200余个、产品超1000个,破解“卡脖子”和替代进口120余个、行业领先210余个、出口外销220余个,千亿级绿色化工产业集群加速崛起。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快速聚集壮大,海亮半年内投产,全国年产金属硅最大单体项目东金硅业建成投产,宝航、宏彬、格瑞芬、金川科技园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年产60万吨负极材料、20万吨正极材料、35万吨高性能电解铜箔、40万吨金属硅生产能力加快形成,全球最大的高性能铜箔研发生产基地、百万吨级“新能源新材料储能之谷”加速打造。

建成创新平台183个,引育创新型企业超2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26户,科技成果转化率达32.4%,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85%。全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投入临床应用,打破离子治癌领域国外技术壁垒。大科学装置科技创新创业园一期建成投用,同位素实验室填补基础研究空白。兰石12000米海洋钻机、海亮3.5微米铜箔、兰泵超高温钍基熔盐泵等一批产品和技术达到世界一流。

抓民生增福祉

提升发展“共享度”

新区坚持发展为民的价值取向,突出民生优先的实践导向,强化民意为重的评价指向,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2023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8.5%,增速位于全省前列。

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稳岗返还、一次性扩岗补助等政策,减少企业成本6000多万元。扩大学校学位供给,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新增学前教育学位2160个、义务教育学位6900个、高中学位2700个;办强办优职业院校,科教园区运营甘政法、交职院等院校11所,师生规模达11万人。投运三甲医院2家、综合性社会福利院1所、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个、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52家,公益性公墓、殡仪馆投入使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66%。

此外,高效承接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群众近4700户1.8万人,成为全省规模最大、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省内一流的易地集中安置区。交付保交楼18000余套,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经过11年的建设发展,4新区已经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新区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加快建设西北地区产业发展集聚区、集成改革先行区、创新驱动引领区、生态治理示范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城乡融合新标杆。(记者 祁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