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张学文:经历战火磨砺 找到终身伴侣

2023-12-14 09:24

扫码看视频

1930年出生的张学文,作为一名卫生员前往朝鲜战场,担负起救治伤病员的重任。

从军20年,他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及中印边境反击战,身经百战,出生入死,一枚枚功勋章沉淀着逝去的岁月,也记录着他曾经的荣光。也是因为前往朝鲜战场,张学文结识了自己一生的伴侣汤宜芬。

在朝鲜战场上,他用自己扎实的医术抢救伤员。看到战友受伤时,他边流泪边止血包扎。回想那些往事,张学文直到现在还是很难过。

1

学医后,他成为一名卫生员奔赴朝鲜

1930年,张学文出生在江苏南通,于1944年参军。当时部队缺人,更缺有文化的人,于是有高中文化的他被选中学医。在县里一家医院,他学习包扎、抢救伤员,训练了半年时间。因为要赴前线,可能每时每刻都要投入救治伤员,他没有时间过多思考,认真学习。“要抢救伤员,我必须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张学文回忆说。

学成后,他被派往部队医院执行任务。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1952年,包括张学文在内,周围的人都纷纷响应祖国号召赴前线杀敌保家卫国。“当时报名的人很多,一路上乘坐火车赶赴朝鲜的人也多。火车站有送行的文艺表演,热闹得很!”张学文回忆着当时文工团送别战士的场景。火车开往朝鲜,最终到了鸭绿江边上。“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张学文说着轻轻地哼唱起来。

2

战友重伤,他流着眼泪止血包扎

当真正踏上朝鲜的土地,眼前的一幕幕都不是大家所想象的样子。没有房子,只能在老兵们先前开凿的防空洞里活动,以躲避敌军飞机的轰炸和袭击。而这些洞内,温度极低,普遍在-40℃,寒气逼人。

战友们只能住在当地老百姓家里,由于朝鲜人民家里的男人都去参军了,大部分人在战场上牺牲了,因此家中便只剩女人。在朝鲜的日常,除了战场救治伤员,还要帮助朝鲜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双方建立起良好的革命友谊。做饭时不能生火不能冒烟,以免被敌军发现,因此张学文饿了吃干粮,渴了随手抓起地上的雪咀嚼。由于饼太硬,咬不动,导致整个牙神经都很痛。但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张学文和战友们还是坚持了下来。

在部队当卫生员,上级要求他们会包扎、会止血、会打绑带。在抢救伤病员之后,需要把人绑在担架上抬到后方医院,有些伤重的,还要把肢体并在一起绑好,再由专人抬走。完成这些工作,是每一个卫生兵需要具备的技能。张学文回忆说,遭遇敌机轰炸时,很多战友中弹牺牲了。作战时,步兵、炮兵在前面,张学文等在后勤保障部队,随时待命出动。他们遇到过敌机轰炸,也有临时抢救老乡的经历。张学文顿了顿说,记得有一次,敌机来了直接轰炸,场面一度混乱,很多人只能钻进山林里的防空洞暂时躲避。他眼睁睁地看着战友被炸身亡,但作为卫生员,他们还要挺住,边哭泣边坚持着为受伤的战友包扎,该止血的止血,该固定的固定,心中想着只要人活着就有办法,就能把伤员抬下阵地,这样他们才有活下来的机会。谈起这些,老人的语气瞬间低沉下来,声音也在颤抖。

直到现在,战友们牺牲的画面还深深地印在张学文的脑海里。他说,这些事是真实发生过的,牺牲的战友里还有与他从小一起长大的老乡。每当想起,他还是揪心得难受。

3

在朝鲜战场,他找到了终身伴侣

张学文的老伴汤宜芬,也是一位老革命,1947年,她加入了淮海独立支队,在文工队当了一名文艺兵,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也正是这一次,张学文和汤宜芬结下了一世情缘。

那个时候,志愿军有伤亡,由于战事需要,就要补充兵源。张学文从华野调到新兵团,前往江苏扬州吸纳新兵,一位关系很好的战友托付他,希望能把在地方部队的爱人接来,而这位战友的爱人恰巧就和汤宜芬是一个文工团。

“从辈分上来看,他的爱人是汤宜芬的堂姐,在接新兵的时候,她俩一趟都去朝鲜战场了。”张学文回忆说,初次见面,双方都没有什么想法,而且当时也没这个条件。招兵结束后,张学文和汤宜芬一同随23军67师奔赴朝鲜,张学文在炮兵团干军医,汤宜芬则在师部保密室当了保密员,两颗年轻的心,在经历战火的磨砺后最终走到了一起。

张学文告诉记者,爱人汤宜芬在部队里虽然没有拿过枪,但是她也到过前线,到过观察所。当时为了锻炼师直机关的战士,师部时常组织后勤人员为前线送子弹、送食物,汤宜芬就有过这样一次经历。“当时男同志背子弹,她们背干粮,一路上形势紧张,听着参谋指挥,大家一会儿卧倒,一会儿行进……”就这样到了前线战场,透过望远镜,汤宜芬也是第一次见到敌军。

1953年,随着停战协定的签订,中国人民志愿军陆续胜利回国,汤宜芬被安排至郑州宿城中学进修学习。部队看中张学文有文化又是军医,最终允许他复员回国继续深造。1954年,他便来到了兰州下西园的中央军委第一军医学校,在这里,他学习内科外科。“这次机会非常宝贵。一个军有3个师,每个师只选中一个人来进修!”张学文说。

在赶赴兰州学习的途中,他专程前往郑州看望汤宜芬,此后汤宜芬也来兰州看望张学文。这一来一往,注定两人携手并肩走完一生。两个相识多年的战友,在经历战火的洗礼后,终于携手成为终身伴侣。1957年,两个人领了结婚证。第二年,便有了一个可爱的宝宝。

1962年10月,作为汽车团军医主任的张学文,又一次随军出征,担负起为中印边境运兵的重任。他们克服青藏高原道路难行、氧气稀薄等诸多困难,圆满完成任务,也为张学文20年的军旅生涯画上了完美的句号。1964年,张学文转业到兰州市总工会工作。

人物资料

张学文:江苏南通人,1930年出生。1944年参军。1952年入朝,23军67师200团任卫生员。1954年回国,进入位于兰州下西园的中央军委第一军医学校,学习医学专业知识技能。1964年,转入兰州市总工会工作。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晓婧 李庆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