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工匠”系列报道 张生玉:人人夸她是个好裁缝

2023-11-24 09:00

张生玉不仅手艺好,人也很善良

扫码看视频

家住七里河区建兰路街道的裁缝张生玉,最近遇到一件喜事:上个月建兰路街道公布了 “咫尺工匠”便民服务点,她的裁缝铺入选。如今,她的铺子门口不仅挂上了一块“咫尺工匠”便民服务点的牌子,她本人还领到了一本“工匠证”。

从事这个行业40年的张生玉,凭借着一双巧手和善良本分的品行,在辖区内攒下了良好的口碑。周围的街坊一提到张生玉,都会竖起大拇指。“她不仅手艺好,人也善良,我们都很尊敬她。”采访当天,周围群众这样告诉记者。

她是一位干了40年的裁缝

2000年,35岁的张生玉和家人从农村搬到了七里河区。她在吴家园盘下了一家小店,开了个裁缝铺。23年来,她靠着自己的手艺,为周围的街坊们裁剪缝补,成了当地颇受尊重的手艺人。

“我出生在农村,18岁那年开始学习裁缝手艺。搬到七里河时,我干这行已经17年了。”张生玉一边干活一边回忆。她说,当时之所以搬到七里河区,是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都是为了给两个孩子多赚点学费,让他们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张生玉的小店不大,里面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衣服,一台缝纫机靠东墙横放着,靠北墙则横置着一张桌子,上面放着熨斗、剪刀等。张生玉坐在缝纫机后面,脖子上挂着一条软尺。她把一件衣服铺在缝纫机的针下,脚下一踩,机器便咯吱咯吱地响起来,手脚相互配合,不一会儿一条裤边就缝好了。张生玉将裤子拿在手中,起身将其铺在桌上,接着拿起一个老式熨斗,将裤子熨平。最后,她将熨烫妥帖的裤子折叠好,装进塑料袋中,放到一旁,整个过程仔细又认真。

干完这些,张生玉又拿出一件衣服开始缝补起来。她一边干活,一边述说自己的经历。她说,刚搬来时,吴家园没这么热闹,但她的生意却跟现在一样好,“人要穿衣服,只要你手艺好,哪愁没顾客。”

张生玉又说起现在用的这台缝纫机,“加上这台,我去年收了三台缝纫机,这三台机子就能陪我到退休了。”张生玉算了一笔账:一台缝纫机用5年,三台就能用15年,15年后自己就73岁了,也该退休了。“我还是想,只要有一口气就得继续干下去,不然那么早退休,也无事可做。”

每天早上8点多,张生玉就上班了,一干就是12个小时左右。23年来都是如此。

她做了23年“回头客”生意

张生玉说,干裁缝,心态要好、态度要好、手艺要好。“裁缝是个细水长流的职业,你的手艺好,顾客才会相信你,才会来找你,这样生意才能好,不能想着一口气吃成个大胖子。”

张生玉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多年来,她不仅凭着自己的手艺赢得了周围人的一致肯定,还让自己的名气走出了社区、街道。如今,有不少七里河区、城关区的老顾客会专门找她缝补衣物。

这些年,张生玉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名声涨价,让自己活得稍微轻松一些,但事实上,在这个周围同行普遍涨价的年月,张生玉还是坚持着最初开店时的价格。

“来的顾客多比涨价强。”张生玉说,做生意靠的是诚信待人,“水涨船高”的做生意方式会让街坊邻居抛弃你的。

张生玉的智慧,来自内心那份朴实善良。她的店里还挂着一个“免费婚介”的条幅,她说,在这里住了这么多年,大家都很熟悉了,街坊邻居都很信任她,有些人就让她帮忙给子女牵线搭桥。“来我这里的人都是一起生活了20多年的老街坊老朋友,我很乐意为他们操这个心。”张生玉笑着说。

“最让我开心的是,我在这里做了23年‘回头客’生意。”说完这句话,张生玉笑了。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申亮 见习记者 彭美姣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