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21岁高三学生魏天桦,留下遗言后跳入黄河:下辈子别做我妈了

2022-12-23 10:20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对于原生家庭的好坏,世间从未有过准确定论,只是人们习惯性地贴负面标签,甚至只要对身边的哪位朋友有所不满,脑海中第一反应就会往这方面去靠。

说实话真的有些难以理解,神州大地上“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家”是一个人的保护壳,是一个人的港湾,更是一个人从幼儿长成大人的环境,未曾想到头来成为毁掉世间个体的最主要因素。

当然这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人的性格、三观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如果原生家庭的优点特别多,教育方式比较的恰当,最终会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如果原生家庭的缺陷特别多,毫无疑问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这也是较为致命的地方。

兰州有位21岁的高三学子名叫魏天桦,当拼之年却选择发出生命的最终呐喊——遗言。

这个对象有些特别,即魏天桦的母亲,在投身黄河时他表示“下辈子别做我妈了”。

他的遗言是什么?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遗言?难道这也与原生家庭有着莫大的联系?

单亲生活

魏天桦出生于甘肃兰州,作为家中的独子,所有的关怀全部都被放在了他身上。

母亲名叫唐咏枝,和丈夫经人介绍相识,两个人平时还算恩爱,后来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时不时就开始拌嘴,有时候不惜大打出手,魏天桦全部看在眼里

这样的家庭对孩子带来的伤害不可逆转,没过多久婚姻便正式走向了尽头。

那一年魏天桦上高三,消息传到耳朵中后,坐在教室的他开始心神不安。

有亲戚劝他跟父亲,有亲戚劝他跟母亲,考虑到自己即将迈入理想学府的大门,生活上的照料似乎才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魏天桦决定跟随母亲生活。

这一决定的做出,让母亲有些兴奋不已,有时还会像朋友炫耀:只有我才能把孩子养大

魏天桦从来不理会这些言语,因为这不是自己该思考的事情,面对即将到来的人生大考,他每天除了刷题还是刷题,几乎是疯狂备战的状态,就连老师都为他感到心疼。

期间魏天桦曾提出要见父亲,但遭到了母亲的拒绝,理由是“不能影响到个人学习”。

各种烦心事每天藏在心里,看似是在认真学习,实则是为了转移注意力,高考结果摆在自己面前的时候,魏天桦才觉得是真正的解脱。

他失利了,就算自己接受,母亲也绝不接受,毕竟她承载着太多太多,比如虚荣心

有的家长可能会尊重孩子的意见,想要复读那就复读,如果不想复读那就上个专科,唐咏枝根本不给孩子选择的机会,直接为其报名了来年的复读名额。

与此同时,她并没有给予孩子喘息的机会,每天不是在施压就是在施压的路上,搞得魏天桦心力憔悴,这样的生活已经近乎成了煎熬……

魏天桦从来没有向母亲诉说,因为他觉得母亲根本听不进去。

他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安慰自己,不为了父母也为了自己,魏天桦每天都很努力,代课老师时不时地还向他叮嘱:如果有不会的及时问我,随时都会为你解答

唐咏枝怕孩子不努力,这一年将掌控欲上演到极致。

除了每天在家叮嘱孩子的学习外,周内在学校期间经常会和老师通电话,大多数都是聊魏天桦的学习状态,有时还会来到学校趴在窗台上亲自观看。

酿成悲剧

她的初衷是好的,但并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同学们议论纷纷,魏天桦很是难做人。

他开始逃避眼前的一切,他想要倾诉眼前的一切,可母亲并不是那个合适的人选,寒假之时他主动提出想念父亲

当天外公外婆都在场,加上正值春节,母亲破天荒地同意了他的请求。

见到父亲后,魏天桦说出了所有经历,无奈孩子半年后即将再次参加高考,绝不能因此影响到孩子学习,他决定在考试结束后再找唐咏枝商议这些事情。

父亲为了让孩子减轻压力,特意请了几天假陪他旅游散心,孩子走时自己还送上了1400元的大红包,后者回到家后便放在了自己的衣柜里

谁也没想到母亲后来整理衣物时,发现了这1400元现金,当即跑到学校对魏天桦质问,孩子如实说出了情况。

得知这是前夫给予的红包,唐咏枝当场就开始训斥:我们母子才是世界上最亲的人,你难道就要这样背叛我吗

这彻底成为了悲剧的导火索,魏天桦收拾好东西走在了车来车往的大桥上。

看到黄河他想到了解脱,但碍于父母多年的养育,他决定做最后的尝试:

我真的想好好学……我爱你,下辈子别做我妈了,太累了……

没想到唐咏枝在看到这条短信后,并没能读悟孩子内心真实的活动,再次说出了平时那些令魏天桦“压力山大”的话:

你永远是我的好儿子……我会尽我最大努力支持你……老师说了,如果你学习……

魏天桦崩溃了,他来不及向身边的人道别,只身跳下了黄河,美好的青春之年戛然而止。

笑侃人世间

唐咏枝的教育方式,注定了这场悲剧无法避免。

看似是为孩子的学习尽己之力,殊不知口中的言语不易,无非就是心门上砌墙,一旦后者的希望之火破坏,这堵墙自然会轰然倒塌,唯一和的沟通方式,只剩下了悲剧诞生后的遗言。

文章结尾之时,送给诸位一句话:以爱之名去绑架,痛苦不堪待时钟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谁都有,最忌讳地就是拿“爱”去控制孩子,这令人绝望却令人窒息。将爱贴上鼓励、鞭策、宽容、严苛的标签,拒绝枷锁和束缚,“优秀”自然会成为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