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直通民心

2022-04-02 09:47

市社保中心“爱心窗口”

信息兰州网消息 近日,两位聋哑人来到兰州市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大厅,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查询养老保险参保缴费记录。初进大厅,两位聋哑人显得忧心忡忡,但迎接他们的是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服务。通过纸笔交流了近一个小时,工作人员为其一次性告知办事流程并办理了相关手续。当他们拿着打印好的社保缴费凭证和参保缴费记录时,脸上露出了笑容。向窗口工作人员竖起了大拇指,在纸上写下了“谢谢”。

据了解,自2月28日全省同步启动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试运行以来,兰州市人社局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优化大厅服务、优化服务渠道、建立工作机制等“两优化一建立”措施,进一步畅通了问题反映、解决渠道,使“直通车”服务直通民意、直达民心。

优化大厅服务

最多跑一次“不遥远”

据了解,全市各级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在设立了咨询引导区、“急难愁盼”事项反映区、业务受理区、自助服务区域的基础上,还结合各自实际,增设“综合柜员制”和“打包办受理”,群众无需在多个窗口来回穿梭排队;增设咨询引导员,群众办事“随时问”,经办不再“迷路迷茫”;增设“爱心窗口”、党员服务志愿岗,进行大厅“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等各类特殊服务对象提供帮办、代办、“手把手”指导办,实现了经办服务“有温度零距离”;将因早期离职、调动等原因造成的个人养老保险缴费记录不清,失业保险待遇申领资格、条件存疑,养老保险视同缴费年限认定存疑,退休年龄、时间认定存疑,工伤旧伤复发界定存疑,原国有、集体企业职工档案材料遗失造成无法办理退休,以及其他综合窗口无法受理的疑难社保业务等7个方面“急难愁盼”问题,通过“直通车”快捷反映解决,实现了投诉有门、办理有路,且无需来回跑路、多次往返。

优化服务渠道

为民服务直通车“不打烊”

“我身体不好,住得又比较远,不能亲自过来。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网上留了言,没想到你们这么圆满地解决了我的难题。”家住陇南市两当县的陈先生,早期在驻红古区的某国企上班。疫情发生后,陈先生本人不能前来办理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缴费和申领社保补贴。

后来,陈先生试着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留言咨询。没想到红古区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工作人员看到留言后,在第一时间回复了陈先生。将陈先生的办理诉求按“预约办”进行了登记,告知他等疫情稳定后,工作人员会主动打电话提醒陈先生前来缴费和申领补贴事宜。

疫情期间,原来老百姓能上门办的事都变成了“急难愁盼”的问题。全市各级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开通了电话办、预约办、网上办等各种“不见面”办事模式,确保疫情期间人社服务直通车“不打烊”,老百姓的烦心事、糟心事能得到及时有效满意地解决。截至目前,已收到45家用人单位共计52名职工的工伤认定申请,极大方便了办事单位和工伤职工,为他们撑起一把安全“防护伞”。

建立工作机制

为民办实事难事“不含糊”

“我大哥从来没有办理过社保卡,现在住院需要社保卡,这可怎么办呀?”家住榆中县的陈先生是一位五保户,生活无人照料,生病住院没有社保卡,无法办理报销及出院事宜。

榆中县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迅速查询该人员社保卡具体办理情况。但由于情况较为复杂,榆中县没有处理权限,便立即与省市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工程师取得联系,请求协助处理。经省市县联动,并协调银行,社保卡终得以及时成功办理,解决了群众急难。

兰州市通过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协调联动机制,通过加强市、县两级人社部门,科室、单位内部协调对接制度,以有效推动解决时间跨度大、涉及部门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同时,还建立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工作制度、业务办理规范、“直通走访”机制、工作奖惩制度等工作机制,明确了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工作原则、功能定位、受理渠道、组织领导、办结机制、实绩考核等要求。

据了解,全市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试运行一个月以来,已为9900余名办事群众提供咨询引导,办理“急难愁盼”事项17件,业务受理区受理各类业务1.15万件,通过自助服务机办理业务1321件。“直通车”这座畅通民意的“连心桥”切实赢得了群众好评。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万山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