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改琴 以艺术情怀续中华文脉

2021-12-02 16:48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孙道绚《清平乐·雪》

曹植 《白马篇》

钱珝《未展芭蕉》

王守仁《登阅江楼》

刘禹锡《陋室铭》

鸟啭歌来花浓雪聚 云随竹动月共水流

张问陶《十六日雪中渡江》

李梦阳《秋望》

白居易《社日关路作》

■人物简介

张改琴,甘肃省庆城县人,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甘肃省文史馆馆员、甘肃改琴书法教育奖励基金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美协会员。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文联副主席(驻会)、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甘肃省委员会常委、甘肃省书协主席。

书法、国画是中国文化核心与精髓的体现,曾经多少文人雅士、老中青年,不惜日夜龙飞凤舞、挥毫泼墨。如今,在甘肃大地依然有众多虔诚的书画艺术家在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艺术人生,坚守着传统文化这块古老的精神高地,而张改琴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在她的书画艺术世界中,其笔墨师法古人,既朴拙天真、浑然天成,又古香古韵、细腻灵动,那灵活的笔触,律动的线条,无不彰显出她千锤百炼后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厚的艺术素养,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人文底蕴。

2014年,甘肃改琴书法教育奖励基金会在兰州成立,而此举也堪称是对甘肃省书法走向社会、走向市场的一次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基金会主要针对中小学书法老师开展培训,重点配合国家博物院、教育部书法进课堂这项工作的落实。成立当天,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也同时召开,时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张改琴当选为理事长。

多年来,基金会在兰州、环县、通渭、镇原、庆城、张掖、金昌、武威、泾川等市县设立培训基地,聘请全国书法导师30多人莅临授课,共举办培训班18期,培训中小学书法教师、书法特长生及书法爱好者2000余人次,学员辐射全省20多个县区,举办了培训成果展,《中国书法》等专业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

为奖掖新人,基金会还聘请了我省17名优秀青年书法家为首批签约书法家,举办专题展览两届,出版作品集,颁发了奖金并支持他们出国游学,开阔视野。同时,还邀请全国书法名家走进大学及中小学校园,开展专题讲座、书法图书和作品捐赠等活动;举办书法公益高研班,关注青年书法作者的成长和进步;组织甘肃50名书法家的作品,参加“写意精神·中国书法创作国际巡展”活动,把甘肃书法推向了世界。

在此期间,基金会还组织高研班学员为贫困地区捐赠书法作品93幅,组织沈鹏、张海、苏士澍等全国著名书法家的作品111幅在北京展出,并全部无偿捐赠给国务院扶贫办。在陇东中学,还创建了张改琴艺术馆,捐赠自己的书法精品84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推动甘肃文艺发展,基金会还成功举办了“唱响中国梦·陇上之歌”征集活动,并完成了两期陇歌推介活动,使30首具有浓郁地域元素的歌曲传唱于陇原大地,部分歌曲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当时,我就是想为甘肃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弘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虽说起步之初非常困难,但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也坚持了下来。”说起这件事,张改琴也是感慨万千:“我生长的陇原大地虽然说经济欠发达,但文化一点也不落后于南方地区,尤其是陇南、天水、庆阳、平凉、定西等地,普通老百姓都喜欢书画,农村几乎家家中堂悬挂书法字画。民间有这样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土壤,我们就应该深入地去发掘、发扬和发展,这是我建立书法教育奖励基金会的初衷。”

“成立基金会也源自我对家乡的一种情怀,对书坛传统的一种继承。”她说:“整个甘肃弥漫着一种非常深厚的民风和文化底蕴,这也是书法艺术发扬光大的群众基础与生存沃土,是最为宝贵的温床,我受恩于这种民风和底蕴,也希望能将这种文脉延续下去。”

“当代的女性书家群体及其骄人的成就,必然以一个独特的艺术现象而载入书法史册,而张改琴无疑是当代女书法家群体的一个突出代表。”原中书协主席、中书协名誉主席、郑州大学书法学院院长张海曾评价说:“她是一个有追求、有见地而又非常勤奋的书家。说她有追求,是因为她很早就立志把书法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数十年来,她带领基层作者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开拓跋涉,把书法组织工作做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的同时,自身的书法艺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好的书法作品是积累的释放,境界的提升,情操的陶冶,品行的升华,是默默的耕耘,临池不辍诸多元素的叠加,在书法艺术的路途上没有捷径可走。”张改琴的一句话,将书法艺术的核心价值总结的淋漓尽致。

“书法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入门容易,学好很难。”她说:“说入门容易,是因为书法是临摹艺术,就是照着写字,只要认真学习,有耐心有信心,就能把好的东西搬来,所以入门简单。但提高很难,而且越深入越难。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里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一门艺术,需要传承和发展,因此很难的事依然要做,并且要认真做好。”

“首先是方向问题,选择的方向发生了错误,就永远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她认为:“具体到学习书法,就是应时刻思考路走对了没有、帖选对了没有等这些看似基本但又不可或缺的问题。研习书法,必须从临帖临碑入手,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书法艺术遗产可谓汗牛充栋、浩若烟海,这就需要书法的研习者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临摹对象。”

她还强调:“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个人爱好和性格特点以及知识素养的承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捕捉不同时代的主流书法艺术的结晶和集大成者,并从中体味临摹对象的文化蕴涵和时代特征,在源头上把握这种书法艺术的产生根源和凝结在其中的文化意蕴、时代氛围、书写者的时代精神品格等问题。只有将这样的把握和思考与对自身条件的正确认识结合起来,才可能选对方向,不至于误入歧途。”

“其次是方法问题。”张改琴还认为:“研习书法,需要持之以恒的坚韧,更需要思索、体会和揣摩。有时候,不在于每天写多少,而在于写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思考、比照、揣摩收获了多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最后是心态问题。”她说:“我们常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讲的就是个心态问题。急功近利、浮躁行事,的确是难达到成功的。这样的问题,在今天而言,意义十分突出。学习书法,需要一个正确而又良好的心态,首先要明白学习书法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学习书法,这些问题想明白了,可能就会做到心态平和、神情清静。学书法的最终目的本来也是陶冶性情、修炼心性、提升修养、增加知识。参展、获奖、成名,都是学习书法的手段和过程,绝不是目的。

最后,对于自己笔墨芬芳的艺术人生,张改琴也用简单的一段话进行了总结,她感慨地说:“我不可能回避和漠视自己身边稔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不可能割断家乡亲情的滋养。我将始终把笔墨的表现对象定位在黄土塬上,并努力去探求和叩问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所蕴含的深层意蕴以及它的当代美学意义。”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