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出山”村民致富增收——榆中北部山区韦营乡的李家坪村

2020-06-09 12:24

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信息兰州网消息 “我们村变化挺大的。你看这条路修到我们家门口了,自来水也入户了。村里有了合作社,我们可以打工,也可以卖土豆、玉米、大蒜,感觉现在的生活挺好的。”6月4日,记者来到榆中北部山区韦营乡的李家坪村,村民杨凤英谈起村子的变化时,满心欢喜地说。

李家坪村属于榆中县北部干旱山区,海拔2300米,无霜期152天,年均降雨量300毫米,常年干旱少雨,自然条件差,行政区域面积12平方公里,共有耕地5655亩,均为山旱地,其中梯田3355亩,全村767口人。

李家坪村群众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对政策理解方面有较大困难,面对新事物新发展持观望态度,文化方面的短板制约了经济快速发展。大多种植小麦、土豆,玉米,农业产业结构单调,加上信息闭塞,群众没有经营知识,农产品销售困难,价格收入没有保障。

“这里群众的出路是什么?怎样才能带领这个村的群众脱贫致富?”这两个问题成了李家坪村相关的帮扶单位领导干部、乡村干部探讨最多的问题。

通过帮扶单位、驻村干部的调研,驻村工作队和村上领导班子的沟通交流,大家认为要改变村里贫困的面貌就要改善基础设施、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就必须要有合作社牵头,要有组织、有计划的带领全村群众产业化种植、规模化种植。

说干就干。村里和帮扶单位多方争取完成了4个社6.1公里巷道硬化,对两个社的1.5公里的通社道路实现了硬化。3个社实现自来水入户,在其他3个社建立了4个集中供水点,解决了165户村民的吃水难问题,彻底解决了这里的村民多年来靠天吃水的难题。

同时,村“两委”决定不等不靠,以“行业部门补贴一些、村集体借贷一些、农户自筹一些”的方式,由乡政府担保,村干部贷款50万元,按照“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以聚丰合作社为首,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固本之策,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2018年李家坪村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引导农户发展大蒜种植产业。当年全村种植大蒜540亩,每亩大蒜收入3000元。同时,村里的群众利用农闲时间,到专业合作社务工增加收入。2018年聚丰专业合作社共发放务工工资25万元。

“为了调整单一的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2018年我们村开始试种大蒜。经过这两年积累的经验,今年我们又重新调整了大蒜的品种,加强了田间管理。目前从大蒜的长势来看,产量应该会高于前两年,收入应该会更好。”李家坪村党支部书记李小军说。

2020年初,结合当地实际,李小军带领群众多方考察,又开始在李家坪村试种百亩梨园打造一片经济林。

6月4日,记者在李家坪村的百亩梨园看到,新栽的树苗已经长出了绿叶,成活率很高。由于梨园三年后才能挂果,为了增加经济收入,目前套种了土豆,四五个村民正在地里为套种的土豆放苗。李小军说:“我们流转了1500亩土地打造百亩梨园,发展经济林。现在可以带动一部分群众在这里打工,将来结合乡村振兴,我们还会整合周边土地发展蔬菜大棚和发展散养鸡,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更多农户致富增收。”

“我们农闲时就在这里打工,每天有80元的收入,在家门口又不耽误我们种地,照顾家挺好的。”在地里干活的村民贾建花说。

为了让村里的农特产品卖出去、卖个好价钱,2018年在对口帮扶单位天津宁河区的帮助下,李家坪村建起了2000多平米的农产品交易中心。交易中心建成以后,规模达到年交易量4000吨左右,主要交易农户自种的土豆、玉米、小杂粮,带动周边农户800多户,户均增收1000元,依托村农贸市场的出租,2019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7万元(德青源项目2万元,专业合作社5万元,光伏发电1820元,互助资金3600元,商铺资金1500元)。

李小军告诉记者,“以前没有农产品交易中心时,我们村距离县城交易市场较远,三轮车也不能帮助农户们跑一趟来回,为了能赶在秋收农产品还没上市的时候,将马铃薯全部销售出去,农户们便自发地在韦营乡李家坪村的一条公路旁的荒地上,形成了一个简陋交易点。在交易的时候,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统一的管理,价格压得很低,老百姓种出来好东西也卖不出好价钱。完了走了之后这个地方又是垃圾一片,一到下雨天,臭气难闻,苍蝇乱飞,环境特别差。”

“现在好了,这些问题都没有了。大家销售农产品特别方便,我们这个农产品交易中心,不但有本村的,还有周边三个村的村民,甚至定西的村民也过来交易。”李小军说。

以前李华家在李家坪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户,住的房子破烂不堪。因为李华的妻子常年生病,家里两个孩子都在上小学,李华没有外出打工的时间和机会,一年四季手里没有几个钱。李华也就靠着低保过日子,自己没有往前奔的想法。但是经过这两年村镇干部、帮扶单位多方的帮助,李华不但生活面貌发生了改变,他的心里也发生了变化。

6月4日,记者走进李华家看到原来破旧不堪的房子不见了,出现在眼前的是几间新建的宽敞明亮的房子。李华夫妻俩正在后院里给200多只鸡,十几只羊,几头猪喂着从地里拔来的新鲜苜蓿。

“这几年通过政府的帮助,我每年除了一万多的低保,还有在村上和宏鑫药材入股的分红,一年下来要7000元。大家照顾我,还让我在村上公益性岗位‘上班’。平时给村上搞搞卫生,一年有6000元的收入。去年又帮助我建了新房子,政府都这么帮助我了,我自己也要努力,把日子过得更好。你看我现在养了些鸡、羊、猪,一年下来也有些收入。”李华高兴地说。

钟灵亮:

村集体经济是脱贫致富“总开关”

“从高速出来,上山下山,到了村上,一路颠簸也没见到几个人,第一感觉就是地多人少路难走。”这是2017年,兰州市政务中心的干部钟灵亮以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的身份从兰州市区驱车来到80多公里外的小山村——榆中县韦营乡李家坪村时的第一印象。

说起村里的变化感受最深的还是驻村工作队队长钟灵亮,“从什么都没有的村到现在水、电、路都通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这个村未来的规划也清晰了,在村集体经济的带动下,村民手里的钱不但多起来了,村民自身发展的愿望也强烈了。”

钟灵亮说,村集体经济是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总开关”。今年李家坪村两委继续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扶贫模式,流转土地开展种植洋芋和培育经济林项目,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进一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帮扶单位和村两委一起努力,找出适合本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结合乡村振兴将李家坪村发展得更好。2014年,李家村建档立卡户97户385人,贫困率50.19%,2019年未脱贫户剩余4户14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50.19%降为1.83%。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杨贵智 特约记者 赵江梅 季桂珍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