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城乡发展 助创文明金城 兰州市城乡规划局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2018-09-03 09:45 兰州新闻网 兰州日报

信息兰州网消息 随着今年我市新一轮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启动,兰州市城乡规划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认真对照《兰州市2018年—2020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总体方案》,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为导向,明确目标,聚焦重点,多措并举,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和“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切实履行城乡规划管理职能,有效发挥城乡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引领作用,努力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以“三个提升”工作思路打造幸福美丽精致城市

强化规划引领,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今年以来,市规划局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紧扣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抓住关键环节,突出重点部位,聚焦兰州市发展建设中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不断加强规划编制,强化战略引领,以城乡规划编制为契机,作为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重要抓手。

一是全面启动了兰州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兰西城市群、兰白都市圈规划实施,开展兰州北部生态示范区空间构想、大兰州空间构想和城市副中心研究,加快构建“一心两翼”城市发展布局,推动工业向北发展、人口向东转移,实现新老城区相向错位互补发展,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方向、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引领兰州高质量发展。目前,正在积极开展空间战略规划编制,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奠定坚实基础。二是积极开展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法定化工作。《兰州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按程序通过审查,并报省住建厅备案,实现了中心城区18个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化全覆盖,使控规真正成为规划管理和城市发展的法定依据。三是持续做好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完善规划管控体系,加快完成《近期建设行动规划(2018-2020)》编制;编制完成了《兰州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2016-2020)》和《兰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20)》,统筹城市地上和地下空间,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启动编制《兰州市中心城区道路微循环规划》,以完善中心城区道路网络、构建支路体系为目标,着力构建中心城区道路微循环系统,缓解兰州市中心城区交通压力,改善交通环境,提升综合交通品质;积极开展《兰州市主城区仓储物流与商品批发市场搬迁改造用地规划》、《兰州市主城区部分省属出城入园中职院校用地规划》的编制工作,针对仓储物流园、商品批发市场及省属中职院校的原址用地在今后城市更新建设过程中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推进兰州市老城区功能提升改造。切实补短板、强弱项,以规划引领提升城市品质。

强化风貌塑造,提升城市特色形象。不断坚持高水平城市设计,统筹各类规划成果,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着力塑造城市特质,改善城市空间环境,提升城市魅力。一是深入开展城市设计工作。重点在城市核心区和中心地区、城市历史风貌区、新城新区、面山空间、滨水地区等区域开展城市设计,加强东岗CBD(中央商务区)商务区、安宁中央商务区、彭家坪核心区、东部科技城等片区城市设计,着力实现城市设计全覆盖,通过城市设计实施,不断落实城市规划,提升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和文脉延续性,着力加强城市设计的刚性约束和可操作性研究。着力做好“黄河文章”,启动《兰州市沿黄城市立面改造提升规划》和《黄河两岸城市立面整治改造设计方案》的编制工作,统筹用好历史、文化、都市和民族风情等资源,强化规划引领,确定黄河两岸建筑高度、天际线、建筑风格、色彩、视线通廊等重要系统的控制原则和控制方向,对黄河风情线沿线内破旧泵房等建筑进行提升改造,对未经批准改作它用的建筑进行整改,重塑和提升黄河两岸城市风貌,全面提升黄河风情线整体景观形象。二是全面启动“城市双修”规划。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宗旨,按照四版总规确定的“一水两山五绿廊”的生态格局,统筹好山、水、人、城的关系,着力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工作。将雷坛河地区作为修补城市功能、延续城市文脉的先行示范地区,青白石地区作为修复城市生态、改善生态功能的先行示范地区,大力解决兰州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受损、城市风貌失序、违法建筑蔓延、基础设施滞后等“城市病”,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我市建设项目配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科学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保障城市功能和居民生活品质,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布局,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等发展短板和不足;着力修复黄河生态和河道湿地,恢复崔家大滩、马滩、雁滩南河道等现有河洪道与黄河的连通格局,构筑鱼骨状水系生态网络,持续完善河流生态功能,形成稳定的河岸湿地,切实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格局,提升防洪能力,实现水润金城。努力以“城市双修”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幸福美丽新兰州,推进宜居城市建设。三是积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组织编制《兰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围绕全面保存、继承和延续兰州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一根本目的,按照市域、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不可移动文物及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五个层次,着力构建“一河一轴三片多区”的保护结构,划定白塔山庄、阿干煤矿、兰棉厂宿舍区、河口古民居、金天观-洪恩街历史文化街区等5处历史文化街区,进一步凸显兰州地方人文特质,充分彰显街区内生文化魅力、展示历史文化特色,挖掘兰州城市特色及其文化内涵,通过整体性、多层级、多类型、多途径的规划保护,充分发掘城市文脉,传承历史文化,进一步保护兰州城市文脉,彰显城市特色,助推兰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强化精细管控,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市规划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甘肃省城乡规划条例》,以规划为引领,坚持“显山、露水、透绿”的规划理念,以改善居住条件和城市面貌、营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为目标,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强化规划落实。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以控详规划为依据,严格依法审批项目,严禁随意调整规划,严格控制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等强制性指标,强化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明确城市红线、绿线、黄线、紫线、蓝线等城市“五线”范围,严格城市“五线”管理,切实保障各类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公共绿地、黄河河道及排洪通道、文物遗址等用地,切实维护规划的法定性和严肃性。二是严格绿线管理。依据《兰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1年-2020年)》和《兰州市城市绿道规划》,对城市绿线内的建设用地进行严格管理,对侵占绿地、擅自改变绿地性质等违法行为加大检查和执法力度。全面实施城区绿化全覆盖项目,结合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加强城市中心区、老城区的园林绿化建设和改造提升,立足城市居民日常游憩、休闲、出行等需求,规划实施了一批公园、小游园、小广场、小绿地,积极推进雁滩雕塑公园、彭家坪生态公园、金城公园二期等项目建设。三是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规划理念,紧贴市民诉求,回应群众关切,高度重视城市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编制、审批和建设工作,坚持补短板、强弱项,组织编制了《兰州市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以规划成果明确道路、桥梁、文体设施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位置、规模,确保城市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得到有效保障。积极支持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水源地、城市综合管廊、省科技馆、七里河体育场等一系列涉及民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建设。同时,下力气提升城市精细化管控水平,持续改善和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助推兰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以“1+2+3”工作机制提高规划服务水平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构建“一套制度体系”,切实维护了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有效提高了依法行政水平。

再造流程,简化程序,实现“两集中、两压缩”,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优化服务,提升效能,推进“三个变革”,立足项目审批全流程、全要素,全力服务项目建设。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构建“一套制度体系”。市规划局认真抓好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在完善党建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规划技术管理制度,起草制定了《兰州市城乡规划条例》、《兰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兰州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兰州市城市色彩管理办法》、《兰州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暂行规定》、《兰州市建设项目配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等12项技术管理制度,为城乡规划管理提供有效指导和技术支撑,逐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规划技术管理制度体系。有效形成了“法规制度+法定规划”双重规范管理的依法行政体系,以制度管人管事和管理城市。同时,严格落实依法行政,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文明执法、规划为民,遵循“勤巡查、早发现、快制止、严处理”的执法要求,对违法建设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有效遏制了违法建设,切实维护了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有效提高了依法行政水平。

再造流程,简化程序,实现“两集中、两压缩”。把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作为优化改善营商和发展环境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行“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四项改革,按照“三集中、三到位”和“特事特办、急事急办、难事帮办、常事快办”的原则,进一步精简审批环节,做到了“两项集中、两项压缩”,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一是推行“两项”集中审批。在出台《临时建设规划许可暂行规定》和《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办理暂行规定》的基础上,对已批项目的临时施工用房和既有住宅增设电梯两项审批事项,集中到政务大厅办理,做到当天受理、当天审批、当天办结。二是压缩审批环节和办件时间。将重大项目技术审查由三个阶段压缩为一个阶段,取消一般性项目专家审查;同时,取消建筑审批会签单环节,将原有收缴费的串联程序变为初步设计、施工图审查、不动产证登记等程序的并联环节,极大地缩短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领证时间,有力推进了项目后续手续办理和尽早开工建设。

优化服务,提升效能,推进“三个变革”。始终坚持把提高规划服务水平作为开展工作的重要抓手,立足项目审批全流程、全要素,着力在不断提升审批效能、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城乡发展上下功夫,突出“三个变革”,全力服务项目建设。一是审批流程由“串联审批”向“集中预审”变革。二是服务理念由“审批项目”向“服务发展”变革。为促进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市规划局提前谋划,主动担当,敢于作为,组织编制了《兰州市中心城区部分发展备用地启用专题论证报告》和《关于办理近期实施重大建设项目、重点工程及原审批项目的意见建议》,为简牍博物馆、省妇女儿童医院、西客站广场等项目建设,雁儿湾、崔家大滩、青白石等片区综合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规划服务。三是技术审核由“闭门审批”向“开放多元”变革。进一步拓宽技术审核渠道,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实施规划建筑方案日照分析、建筑面积核算等技术节点由第三方审查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行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申报内容承诺制,将由各业务处室进行技术审核把关的审查模式拓展为“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承诺制+第三方技术审核+经办人要件把关”的审批模式,减少了审批时间,有效提升了项目审批专业化管控水平。

以“三个结合”工作举措打造规划宣传新阵地

市规划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以“九个坚持”为根本遵循,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重要的宣传内容。

一是与深化创建文明城市主题宣传活动相结合。持续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宣传工作,在醒目位置张贴了文明旅游、“讲文明树新风”等公益广告牌,设立“尊德守礼”提示牌,推出以展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丰硕成果和市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兰州市道德模范展和“兰州好人”展,增设了文明旅游提示牌和创文明公益广告展板,利用LED(发光二极管)显示屏全天候滚动播放文明旅游宣传语,及时宣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情况;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和志愿服务岗,在局机关成立了由60人组成的志愿服务团队,大力开展助老助残、街道卫生清洁等志愿服务活动,在规划馆成立了由16人组成的志愿服务团队,引导馆内参观秩序,开展问询答疑,为市民游客提供各项便民服务。二是与城乡规划工作相结合。坚持“阳光规划”,秉持规划为民理念,通过市规划馆这个宣传窗口,不断拓宽规划参与渠道,加大城乡规划宣传力度。持续宣传兰州规划编制的各类成果,力求使人民了解规划、支持规划、参与规划;持续加大规划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力度,结合“七五”普法,大力宣传《城乡规划法》、《甘肃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营造人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持续宣传兰州的历史文脉和风貌特色,塑造兰州独有的人文情节和城市记忆,使人们记得住山、记得住水、记得住乡愁。三是与市民文化生活相结合。牢牢依托兰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宣传阵地,坚持“服务建馆、文化建馆”,积极回应市民群众期盼,结合展馆属性,不断突出关爱未成年人成长、开展志愿公益服务、传播文明理念、宣传城乡规划等主题元素,筹办了“小小讲解员”、“小小规划师,绘就大兰州”、“学雷锋志愿讲解”等一系列主题活动,组织青少年参加馆内公益讲解和文明礼仪宣讲,以特有方式积极响应创建文明城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