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如何撬动旅游大市场

2017-02-17 10:58 甘肃经济日报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兰州自古就有“丝绸西去、天马东来,中西交会、金城汤池”的美誉。近年来,丰富多彩的春节民俗文化活动的举办,让兰州市成为最有“年味”的城市之一,吸引了八方游客。随着元宵佳节的落幕,“春节光环”褪去之后,兰州的民俗旅游又该走向何方?

民俗点缀春节兰州年味浓

春节怎么过?在兰州市民的心中,春节就要赏花灯、看社火、逛庙会。

“没有庙会,不看社火,怎么叫过年呢?每年正月初二我都会叫上家人参加这些民俗文化活动,感觉很幸福。”家住张掖路的白家华老人告诉记者。

“观灯赏花上西固”,这句在兰州脍炙人口的快板语,一度展现出西固区春节灯展的独特魅力。

“好怀念以前观赏灯展的日子,现在的春节,老年俗已渐行渐远。”2月10日晚,带着女儿来西固金城公园观赏灯展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小时候看灯展是过年最为期盼的事情之一,形态各异的灯具,色彩缤纷的灯光,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今年春节期间,兰州市区各大公园、博物馆都成为市民放松休闲的好去处。张灯结彩的五泉山公园内,前来游玩的市民排队触摸霍去病塑像,祈盼新年“去病纳吉”。金城关文化博览园内的秦腔博物馆、非遗陈列馆、彩陶博物馆、黄河桥梁博物馆、文化体验馆也是人流如织,金城关文化博览园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春节期间这里举办观花灯、逛庙会、看社火、猜灯谜等民俗文化活动,既吸引了市内外游客,又扩大了传承民俗文化的范围。2002年至今,兰州市已举办春节文化庙会15届,现已与西固灯展同成为兰州市民春节期间的文化盛宴。每届庙会、灯展活动都会吸引兰州及周边省市的大批群众前来游玩。

开发缺位民俗文化难展拳脚

2017年春节,兰州市依托民俗文化和冰雪旅游等亮点项目,黄金周旅游市场收入17.66亿元。相比之下,2016年兰州市国庆黄金周5.37亿元的旅游收入略显惨淡。究其原因,民俗资源开发缺位排名第一。

“其实兰州拥有丰富的民俗资源,这为发展兰州文化旅游业奠定了良好基础。”甘肃国旅酒泉路营业部负责人李蕾认为,兰州文化旅游业之所以滞后,并不是因为没有资源,而是没有做好从资源到产品的开发工作。

记者采访时发现,很多兰州市民对此看法颇为认同。

“兰州好玩的地方挺多,皋兰、榆中、永登等地都有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只是宣传开发还不到位。”作为一名老兰州人,白家华老人表示,仅凭五泉山的猴、白塔山的塔、黄河的铁桥这些“老三样”,连兰州市民都不愿去看,又怎么能长久吸引外地游客。

“春有五泉踏青、夏有河畔品茗、秋有兴隆赏叶、冬有白塔映雪,这些老兰州的民俗活动都具有独特魅力。”

家住城关区雁滩鸿运润园的王进表示,兰州的整体旅游形象设计不是太好,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将影响民俗文化在兰州旅游市场的发挥。

记者调查发现,对民俗文化的简单认识是造成开发缺位的主要原因。

“虽然每年都会去逛庙会,但也只是为了回忆以往的味道。”兰州市旅游研究发展中心主任把多勋认为,现在逛庙会的感觉跟以前有很大不同,人们在其中独乐,却很难见到众乐其中的场面。

把多勋表示,民俗是民间流行的风尚和习俗,它具有地域性、集体性和模式性。民俗文化的精髓在于人与自然的沟通和人与自身的互动,“我们要弘扬民俗,就要理解民俗背后的文化意义。开发民俗旅游,不能简单的搬抄模仿,没有文化内涵做支撑的民俗旅游项目,终究会被形式禁锢,被人们厌倦,丧失发展生机。”

内挖外引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精品

2016年,兰州市力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先后确立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59个,预示着2017年兰州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将迎来春天。

“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关键在于整合。”把多勋认为,兰州可以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两山景观、树屏丹霞、黄河风情等大格局建设中不断充实民俗旅游项目,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旅游品牌的知名度,也有利于本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据悉,2017年兰州市将启动黄河夜游文化产业项目,通过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发挥民俗文化导向作用,深层次挖掘秦腔博物馆、非遗陈列馆、彩陶博物馆、黄河桥梁博物馆、文化体验馆等文化资源,打造民俗荟萃、场馆纳新、河畔休闲的品牌旅游项目。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兰州市的民宿市场还处于含苞待放状态,与浙江乌镇、江西婺源、福建德化等知名民宿的差距还很大。

“民宿不同于农家乐,它能让游客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真实体验原生态的民俗生活。”资深驴友张晓琳认为,兰州旅游市场的开发,可以多借鉴外地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经验。

把多勋表示,即使兰州的旅游资源吸引力有限,但通过引入知名旅游品牌搭配本土民俗文化,也可以形成风格独特的本土旅游项目,借助如方特、欢乐谷等知名游乐场的品牌效应,在提升兰州旅游吸引力的同时,也可以为兰州本土民俗文化提供走出去的机遇空间,实现传统民俗与现代游乐的共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