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党史】兰州市争取沿海地区支援

2017-01-05 10:58 兰州日报 颜晨

从1953年起,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兰州被列为重点建设城市,各方面建设大军云集兰州。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兰州急需在商业、服务业以及工业配套方面跟上大规模工业建设的步伐。在中共甘肃省委和兰州市委的争取协调下,先后有一批工商企业从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大城市迁入兰州,支援兰州工业建设和城市建设,成为兰州地方企业的骨干。

1955年7月,根据中央紧缩上海城市规模和组织动员沿海地区支援内地的战略决策,在甘肃省要求下,甘肃省和上海市互派代表团进行参观、访问和协商,决定从上海迁移一部分企业(包括资金、设备和技术力量)到兰州市。上海迁兰企业由兰州市负责提供厂、店地址,职工住房,生活供应等各种条件,签订人员安置、工资待遇等协议。中共甘肃省委决定由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杨一木赴上海与上海市委协商上海企业迁兰事宜,具体方案商定由双方派人实地考察研究敲定。杨一木回到兰州后,向市委汇报了协商结果,并决定由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君朗负责处理迁兰企业的洽谈和接待安置等工作。

1956年4月,市委、市人委决定组成兰州市访问团去上海访问考察。访问团抵达上海后,受到了上海市党政领导的热情欢迎。为了充分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上海市还召开了工商界和其他方面代表参加的动员大会,随后上海的报纸、电台也先后进行了一些采访,并作了充分的宣传报导,一时间,支援兰州成为上海市人民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根据中共兰州市委的争取协调,上海市向兰州提供了四方面的支援:搬迁一批企业到兰州,包括一些上海的名店都采取整店搬迁的办法;提供私改资金200万元,在兰州新建服务企业;支援一批管理干部,并争取成套配备;动员一批青年来兰州从事各项服务工作。

从1956年6月开始从上海搬迁到兰州的企业,商业有:信大祥绸布店、泰昌百货公司、红花时装店、王荣康西服店、培琪西服店、美高皮鞋店等17户;服务业有:国联照相馆、凤凰照像馆、意姆登洗染店、登记理发店等27户;饮食业有:悦宾楼京菜馆、大中华徽菜馆、同华楼等10户。这些企业来兰后,绝大多数都安排在市中心商业区的酒泉路、张掖路、中山路、庆阳路等几条主要街道上。此外,上海陆续迁来了搪瓷厂、热水瓶厂、胶鞋厂、建华皮革厂、沪东皮革厂(以后合并成兰州皮革厂)、震旦制革厂(后改为震旦皮件厂)、工兴玻璃厂(后改为兰州玻璃厂)、利华墨水厂(后改为兰州文化用品厂)、佛慈制药厂等41家工厂,还迁来了汽车修理业19户。上海迁兰的这些企业,大大充实了兰州市商业、饮食服务业和轻工业的力量,并给这些行业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和服务新风,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上海迁兰的以尹树春、李慧琴为主要演员的春光越剧团,为兰州的文艺园地增添了一朵新葩。

支援兰州的管理干部,从商业局长到公司经理、科长、业务人员配套成龙。根据各自的对口专业和业务特长,分别安排到市商业局和各国营专业公司的领导岗位上和业务科室。这些干部扎根兰州,服务兰州,为兰州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另外,上海还从其他公私合营企业中动员了一批业务人员和技术工人,并从社会上招收了600多名政治、业务素质较好的人员,支援兰州建设。这些人员来兰后都分别分配在各有关的企业中充实了业务、技术力量。

上海工商界按照协议给兰州支援了200多万元的建设资金,经过具体协商,组成了公私合营建兰企业公司,由公方代表马象英担任经理,上海迁兰的私方代表钱念祖、韩铁成担任副经理,其他三名来兰的股东也安排了相应的工作。这笔资金主要用来兴建了建兰饭店,其余的资金还在东岗(现定西南路)、七里河(建兰路)、西固(钟家河)修建了三个综合市场,每个市场都包括百货、副食、粮油、蔬菜等经营网点和银行、浴池、理发、服务网点等。这些网点同兰州市工商界投资兴建的一批商店、旅馆、浴池、市场等设施,进一步扩充了兰州市服务行业的规模,从而为新建工业区和文教区的群众生活提供了方便,扭转了当时生活服务极不适应建设发展需要的状况。

上海的支援对兰州市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兰州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对繁荣兰州市的工商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