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增量盘存量让健身场地“活”起来

2016-12-21 10:07 兰州日报 徐晓兵

健身场地少且分布不均是兰州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是制约我市群众体育更加蓬勃发展的一个短板。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在此次政协会上,多位委员在提案中建议,我市体育场地布局应更均匀,一些企业和学校的体育场地应适时向辖区居民开放,真正将健身场地建到市民身边。

于福林委员在提案中称,随着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人口不断聚集、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和市民生活质量提高对休闲娱乐健身的不断追求,现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不但数量少,而且规模偏小,等级偏低,且文化设施布局不均衡。多数由企业自建,而且分布不均,覆盖面小,已远远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需求矛盾越来越突出。于福林委员所言的现象确实存在,但不止是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和其他县区,就是健身场地资源较为集中的城关区,如果考虑其所占人口是兰州市城区人口是半的现状,这些问题也同样存在,同样突出。可以说,健身场地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是目前兰州市普遍存在的状况。

解决健身场地资源不足的问题,还是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增量上做文章;二是挖潜,盘活存量。老实说,兰州市健身场地匮乏是一个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尤其在中心市区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想要给市民健身留出更多土地资源,的确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但这并不是说就没有办法来破解这一难题。事实上,兰州市这些年的确做了很多工作,实施了一些项目来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例如在南北两山上修建的爬山步道,还有在黄河风情线核心区域修建的健身步道,都非常受市民欢迎。而在很多居民小区,各种健身器械也很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居民的健身需求。不过,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健身场地,尤其是比较专业的健身场地匮乏也是实情。解决这个难题,只靠政府单方面加大投入并不可行,需要在大力培育体育产业上下功夫。

我市体育健身产业正处于发展培育阶段,无论是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还是商业健身设施的配置,首先需要在城市总体规划上补足短板,并且“让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来培育扶持,通过简政放权破除行业壁垒、扫清政策障碍,并利用财税、价格、规划、土地政策来为体育产业发展“松绑”,从而形成体育产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简言之,就是要依靠政策的倾斜和扶持来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这个领域,使其既能够满足民生又能良性运转,从而提升体育设施的覆盖率、使用率,达到积极引导老百姓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生活的目的。

如果说增加供给是解决健身场地匮乏的基础工作,那么盘活存量就是进行结构性改善。不少委员都提出,企业、学校场地应适时开放的问题。确实,不少的企业、单位和学校的体育场地对周边市民而言都是可以利用的场地资源。不过,这些体育场地的对外开放,在安全保障、设备损坏维修费用、管护人员费用等方面都存在着制约因素。但这些制约因素也并非不能克服,兰州一中和兰州十中等学校在教学时间之外开放运动场地和设施就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这说明,只要做好协调工作,只要管理到位,很多闲置的场地资源是可以被利用起来的。如果政府相关部门从更高的层级来做好协调工作,而不是单靠体育局一家来协调,启动这项工作会顺利很多。总之,资源共享是解决健身场所稀少的好办法,如何实现共享可以通过试点的方式推进,进而拿出一整套可行的方案来,最终能够实现惠及民众、多方共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