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十里桃乡 建设品质安宁

2020-08-20 10:02

品质安宁

十里桃香

精致兰州

夜经济

休闲胜地

远眺安宁

建设之中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安宁区坚持科学规划、品质建设、精细管理,按照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打造精品、提升档次的总体思路,“再造十里桃乡、建设品质安宁”。

十里桃乡,“黄河之滨也很美”,美就美在家乡水,安宁区深入贯彻全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城市发展要素、结构、空间、功能等关键环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城市规划建设,不断提升现代化中心城区的发展动能和综合竞争力。

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问题入手,安宁区着力推进区域空间开发、城市有机更新、功能配套完善,推行马路办公模式,全面实施城区线缆入地、公共停车场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和加装电梯等民生项目,深入推进架空线缆入地工程,逐步消除“蜘蛛网”视觉污染,严格落实天际线管理标准,不断提高城市宜居度和群众满意度。坚持以文明城市创建为统领,以绣花功夫扮靓城市“颜值”,深入挖掘街巷人文内涵,实施线缆整治、立面提升、景观亮化等三位一体改造,精心打造一批城市管理示范街。全面推进网格化、街长制管理,做到城市管理全覆盖、无缝隙、制度化、精细化。深入开展“十大精致项目”创建行动,积极推行“精致小区”试点工作,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城市建设美观大方从细节入手

细心的读者走进安宁区,就会发现该区的景观林层层叠叠,很是惊艳。力求城市立体绿化取得新突破,安宁区绿化所去年完成了安宁区2019年“兰马”赛道立体绿化工程,在生命之源广场新建“春籁之声”绿色雕塑;修复加固位于省委党校门口、农大操场对面分车带的“兰州水车”“奔跑”“活力青春”3组绿色雕塑。

8月14日,记者走进安宁区了解到,该区立足“都会城市、精致兰州”新定位,提出打造“品质安宁”、建设精致兰州先行示范区的新目标,突出抓“规划设计提升、短板弱项补位、精致管理打底、绿色宜居双修”等重点工作,以“工匠精神”打造“品质安宁”新名片,着力提升最美城区的“颜值”和“气质”,让兰州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安宁区破解城市发展规划制约,推动仁寿山片区、西出口片区、北山片区整体打造在规划上实现重大突破。下足“绣花”功夫,设计好安宁东西路、北滨河路等节点地标、城市色彩、景观雕塑、立体绿化等,切实提升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和文脉延续性,在城市规划设计上真正做到当代留精品、后代留文化。

为此,安宁区坚持绿色宜居落脚,加快构建生态区、绿带、公园、小游园、微绿地五级城市绿化体系,建成长新南路等3个小游园,以“小游园”串起生态“大安宁”,促使一个绿色、和谐、美丽、宜居的现代化中心城区跃然呈现,让绿色成为安宁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家住孔家崖街道刘家庄社区的刘成福老人,谈起家园的变化,话匣子一下子被拉开。他说:“以前就是几幢小炮楼,路窄、水臭、垃圾多。如今真不一样了,绿树成阴,鸟语花香,我们鼓子爱好者晚上就在公园里吹拉弹唱……”家住长风厂家属院的张宁,每天傍晚都会带着3岁的女儿来长风小游园游玩,“这里不仅树多花多,而且晚上还有唱歌跳舞的,家里老人、孩子都喜欢来”。

该区以全省首个全循环智能分类生态运营中心为依托,持续抓好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打造全省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荣获全国垃圾分类示范案例奖。严格落实治脏、治乱、治污、治堵措施,着力解决城市管理顽症痼疾。继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生态重点工程建设步伐,突出抓好公共绿地管护,推进北山工程造林、城市道路绿化,实施全民绿化工程,不断提升城市生态建设水平。

打造最美桃园突出地域特色

安宁区是全国四大蜜桃之一“白凤桃”原产地,素有“十里桃乡”之称,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3.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63平方米,位居全市首位,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区”、“全国十佳旅行目的地”。

初秋时节,走进安宁区安宁堡桃园,一股股桃香扑鼻而来,叫人垂涎欲滴。桃农徐永青的2亩桃子地丰产,一家人忙忙碌碌守在田地里务劳这一茬庄稼,采摘、装箱、照单快递……快递小哥就等在地埂边,护送着乡下的“桃娃娃”浪北京、逛上海,打出一个“白凤桃”的金招牌。

问黄土地上要收成,徐永青一家人今年围着这两块田地没少操心,光一个疏果,就把一条树枝上的9个桃子“间”了去,只剩一颗“蟠桃”,桃子的品质岂能不佳?一颗桃子平均卖到10元钱,2亩地今年怎么着都有三五万元的进账,安宁堡的桃农们打工不如当老板,把这拜黄土地所赐的金娃娃,当自己儿孙一样拉扯,自不在话下。

距离徐家的桃园不远,也就一根烟的工夫,走到供游客休闲消暑的“桃源人家”农家院。8月14日这一天,这座农家院里的游客跟桃子一样稠,大家闲庭信步,体验采摘,品尝着香喷喷农家饭,悠哉游哉。今年,安宁堡的众桃农有一个好奔头。安宁区以“黄河之滨也很美”为主题,着力打造十里桃乡旅游品牌,这就意味着乡亲们将端上除种植桃果以外的另一个“金饭碗”。今年复工复产以来,该区凝聚力量,建设最美桃园,对不符合用地规划的违法建筑分批次依法依规进行拆除,全面清理各类垃圾……桃农们看在眼里,乐在心头,心中憧憬着山清水秀家乡美的好日子快快到来。

安宁区域内有天斧砂宫、仁寿山、火焰山、银滩湿地公园、九州台、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兰州国学馆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安宁区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雄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田园风情,连续举办了37届桃花节,通过开展“兰州桃花旅游节”“安宁蟠桃会”等文化旅游活动,从最初的单一赏花,发展到“以花为媒、借花发展”的桃花经济,逐步形成了以生产、旅游、休闲、观光、采摘为主导的休闲旅游产业链,已成为集文化交流、旅游推介、招商引资为一体的综合性节会,兰州桃花旅游节获得“中国最佳节庆奖”。

打造最美桃园,“一山一河、十里桃乡”是安宁最鲜明的地域特征,赋予了安宁“田园都市”的城市空间格局。安宁区深入挖掘关于桃的历史人文、民俗民情等文化内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530号道路将于今年打通,从而使北滨河路与仁寿山风景区串连,整合利用仁寿山北部荒山区域土地,以景观和资源为引导,沿路、沿山、沿沟大量栽植桃树,让桃在安宁永存,让黄河之滨变得更美,既体现出历史文化元素,又展现出地方独特韵味,将“十里桃乡”特色细化于一街一景、融合当下与未来。

安宁区积极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遇,依托区位和自然优势,从空间规划入手,利用国土空间规划调整机遇,以“十里桃乡”为肌底,依托千亩桃园、仁寿山公园等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推进“十里桃乡”再造工程,做足桃文章,做好桃经济,再现中国最美桃乡。启动“十里桃乡”基础设施配套及环境提升改造项目,打造集黄河桃花溪、印象花海、桃花集市等为一体的精致秀美、舒适宜居的田园都市,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将成为兰州文化旅游的一张新的靓丽名片。

凝炼城区品质从创新做起

美好的人居环境是政之所向,更是民之所盼。安宁区以精致兰州·品质安宁建设为目标,补齐城市短板,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和谐宜居、生态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中心城区。

安宁区紧扣城市功能完善,提升高质量发展空间品质,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领,以“精致兰州·品质安宁”建设为抓手,不断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安宁区优化内部路网体系,即将建成530号道路,实现与573号至1、575号至1、583号路等路网贯通。启动刘沙公路西段提升改造工程,完善511号路东段等城市支路设施改造,完成6处城市积水隐患点改造。

该区在安宁全域推进城市管理精致创建、品质提升,聚焦空间净化、秩序优化、园林绿化、整体美化等重点工作,深入开展“十大精致项目”创建行动。全面实行“马路办公”和城市管理“120”行动,将城市管理各类问题在一线发现、在一线指挥、在一线解决。强化“数字城管”信息平台应用,安宁区改进监管机制,建立多方协调、市民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强力推进垃圾分类提标扩面,严格落实分类运输准运机制全覆盖,打造全市垃圾分类先行示范区。巩固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成果,实现“技防+人防”无缝隙管控模式常态化、全覆盖。

安宁区持续推进架空线缆入地工程,逐步消除“蜘蛛网”视觉污染,严格落实天际线管理标准,切实净化城市空间,全面提升城市形象。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安宁未来负责的态度,抢抓国家棚改政策有利机遇,全面实施绩效考核评价管理机制,统筹推进全区棚户区改造。加快推进银滩路、刘家堡、沙井驿街道在建安置小区建设,建成安置房4449套64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孔家崖西区、刘家堡北区、安宁堡西区二期3个街道安置小区,从根本上解决征地拆迁安置群众数量大、在外过渡时间长、安置成本高的突出问题。

紧扣生态环境保护,坚守高质量发展绿色底线,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安宁区坚持源头防治和日常监管并举,深入开展水、气、土污染防治攻坚行动。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推动“清四乱”专项行动向纵深开展,完成咸水沟工程化治理、大沙沟洪道边坡修整工程有序推进。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安宁区集中开展了散乱污企业、扬尘管控、臭氧源头治理等专项整治,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持续下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市列指标。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保障辖区土壤环境安全。坚持生态立区,切实做好控绿、增绿、添绿工作,不断扩大绿色开敞空间和生态容量。持续增强绿色底蕴,实施大青山远景山绿化提升改造二期工程,完善北山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北山区域秃斑和非煤矿山生态修复。突出道路绿化特色,实施北环路桃林路匝道绿化和520号路绿化恢复,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打造绿色宜居生态环境。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旭永 张亚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