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北山的黄蒿湾里欢声笑语胜似过大年

2020-06-09 12:24

6月5日清晨,榆中北山的黄蒿湾村建档立卡户常正元和老伴起了个大早开始搞院里院外的卫生。“今个天城里的‘亲戚’来呢!”和老常一样,刘根兰一家人也是比以往早起了半个多钟头,搞完卫生换上干净衣服,等待“亲戚”们的到来。

“老何,最近身体好着没有?”“丁社长,你们来了吗,赶紧进屋坐!”

6月5日中午12点左右,黄蒿湾村梆梆沟社的何明维的“亲戚”们来了。记者注意到,何明维家的院子打扫得干净整洁,炕上铺盖叠得整整齐齐,帮扶干部们大包小包,有拎菜的、提肉的,有水果、也有熟食,何明维家的窑洞厨房里的案板上一下子堆满了各样吃耍儿,咋一看,就像过年一样热闹、祥和!又像逢事一样喜庆、欢乐。当日,在黄蒿湾村5个社的10户贫困户家里,兰州日报社的40多名帮扶干部为全村在家的贫困户过一个“特殊的喜庆年”。

“今年春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有亲戚不能走动,我们总感觉年还没过呢,没想到是兰州日报社的帮扶干部在今天为我们过了个别样的年!”马鹤同对记者说,这几年全村人都和兰州日报社的帮扶干部们结下了比亲房邻居还“亲”的情缘,像这样红火热闹的日子总是隔三差五的来到。

其实,这一热闹红火的现场是兰州日报社帮扶干部第二季度的例行行动。当日,按照省帮扶办要求和近期报社帮扶重点工作安排,为进一步扶志扶智,沟通情感,强化引导,让帮扶干部精准施策帮扶,让帮扶户确立脱贫路径,树立致富信心,为全面做好脱贫攻坚迎检工作,高质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任务,兰州日报社党委组织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开展“手拉手心连心,同力脱贫奔小康”活动。在为期一天的活动中,兰州日报社帮扶干部、驻村工作队成员和村两委班子与帮扶户开展了“五同”活动。与帮扶户共同劳动,一起整理家务,整治农户房前屋后环境卫生。与帮扶户同做一桌饭,共进午餐。帮扶干部从兰州自行购买了足量、花样繁多的食材,来到帮扶户家里,由帮扶干部上手炒菜、擀面,与帮扶户全家共进午餐。帮扶干部与帮扶户共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扶贫政策,对相关政策进行宣讲。帮扶干部与帮扶户共同谋划脱贫致富计划,完善“一户一策”台账等资料。通过活动开展,政策宣讲,帮扶干部与帮扶户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激发帮扶户内生动力,形成脱贫致富合力。帮扶干部到户了解帮扶户今年希望完成的愿望,年底前帮助帮扶户实现一个“微心愿”。与帮扶户心连心“零距离”接触,了解其所思所想所困,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小山村来了大企业

黄蒿湾村位于榆中北部山区中连川乡东北部。全村2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100米,气候干燥,降雨稀少,属典型的干旱山区。耕地全部为旱地,主要是“靠天吃饭”。以前全村没有任何集体经济产业,属空壳村。种植主要以玉米、马铃薯、胡麻、豌豆等经济作物种植为主;养殖业“小、散、乱”,没有形成规模,主要以养羊、猪为主。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

为解决黄蒿湾村一无集体经济,二无支柱产业,三无发展动力的“三无”问题,帮扶单位兰州日报社党委和中连川乡党委、黄蒿湾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牵线搭桥,成功引进了甘肃百草集团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如今,该项目已在黄蒿湾的山梁上、梯田里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小小一株艾草,从引种培育、试种扩繁到规模化种植,它从田间到车间,从工厂到市场,将经过规模化种植、品牌化经营、网络化销售、资本化运作等一系列业态组合的“神奇之旅”后,成长为一棵“致富大树”。

“我们这里要不是兰州日报社的帮扶,真不敢想今天会是什么样子?你们从梆梆沟一路下来就能看到,一山山梯田里的艾草已经长到一扎长了,地埂上的丁香、连翘、榆叶梅还在开花,尤其是三产区的科技园里,中药材实验田、艾草苗圃……这一切都是源自于甘肃百草的到来。”中连川乡黄蒿湾村建档立卡户杨学武就是通过黄蒿湾万亩高原艾草产业园脱贫致富的。他向自己的帮扶干部——兰州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立山汇报说,他现在是甘肃百草北部五产区主任兼农资农机管理部主任,每个月不但有4000元的固定工资,在艾草种植、采摘、收割等环节中,驾驶农机作业每天还能拿到50元的绩效工资,一年下来收入5万元以上。“去年我通过异地搬迁,在金崖镇集中安置点住上了94平米的楼房,日子越过越好。”杨学武虽然不善言辞,但说起自己这3年里的脱贫经历,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村里有了新“地标”

“这段路的工程是360米长、4米宽,预计再有一周时间就全部完工了。”6月5日,马文同介绍说,从新村委会到村干道上的水泥路已进入第二道工序,这个项目原本与村委会阵地工程是没有关联的,但在兰州日报社党委的积极协调与争取下,市公路服务中心将这段路的项目下达给榆中县交通局。“现在只剩下院子的硬化、绿化,虽然活没多少,但是单靠村上是无法完成这些工程量的。”马文同说,6月初驻村工作队根据兰州日报社年度帮扶任务,争取到了榆中县夏官营镇高墩营村的帮扶,计划6月中旬左右通过强村帮弱村、支部共建,由高墩营村帮扶黄蒿湾村,在基础设施方面给予支持。

“特别感谢兰州日报社,帮助我今年硬化院子、修建围墙!”马得信作为该村的建档立卡户,在去年以前,院子还是上世纪的土夯墙,黄土院子高低不平,连个像样的大门都没有。去年以来,刘立山多次上门问询、征求意见,并决定利用个人的力量帮助马得信把院子和围墙重建一下。

“我们帮扶老百姓,首先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和我们一道共同努力,既要贫困户充分享受到帮扶,更要让其积极主动融入,用劳动换取成果,帮扶干部不能大包大揽,这次马得信家院落和围墙项目,我们在帮扶的同时,要让马得信家人也参与进来,大家一起来完成这个事儿。”刘立山说,这几年,兰州日报社通过加大精准扶贫力度,把“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把“雪中送炭”与“授人以渔”结合起来,实现了产业带动“换穷业”的帮扶任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黄蒿湾村近年来引进的项目为该村脱贫攻坚和下一步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路、灯、梯田,尤其是艾草支柱产业的种植、加工,一步步使黄蒿村跻身产业大村行列。尤其今年以来,在帮扶单位兰州日报社党委的鼎力支持下,联合中连川乡党委、乡政府,根据榆中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要求,为黄蒿湾万亩高原艾草产业园项目争取到了500万元资金用于拉动全县25个非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发展。同时,通过积极对接榆中县水务局,为黄蒿湾村争取到一座500方蓄水池项目和5个集中供水点项目;积极对接榆中县工信局,为黄蒿湾村的偏头沟社、解放社以及垲坪村争取了一座移动基塔项目。更重要的是,甘肃百草依托陇原艾草这一新兴产业,走科技助推产业之路、利用产业带动扶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让黄蒿湾村农户更好地掌握技能,帮助他们彻底拔掉“穷根”,兰州日报社、中连川乡积极联合县人社局、扶贫办累计培训贫困人员180余人,就地转移劳动力100余人,其中,黄蒿湾参与人数达50余人。

拉不完的家常、叙不完的情。在短短4个多小时里,兰州日报社帮扶干部和黄蒿湾的亲戚们一起劳动,房前屋后的垃圾不见了,大家一起坐在院子里学政策、听故事,找问题、捋思路……一件件“微心愿”记在了帮扶干部的本子上,一桩桩难心事儿被打开了心结,一个个趣味故事引得满院欢声笑语。站在远处看去,黄蒿湾村万亩艾草产业园内,醒目矗立的24字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牌和各种中草药宣传牌令人振奋,如火如荼的艾草产业,让这里无不散发着冲破缺支柱产业、缺村集体经济、缺内生动力贫穷面貌的干劲和势头。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世才 杨贵智